
日前淘优配,长安作家协会会员曾为民、胡云、李志仙、熊锋、杨信莲赴北京参加面向素人写作群体开设的鲁迅文学院东莞作家研修班,在系统培训中实现了创作视野与写作水平的显著提升,在深度交流中展现了长安文学的创作活力。
一起聆听这些素人写作者的创作故事,感受“长安文学现象”的蓬勃和鲜活。
在长安镇一间普通的硬笔书法教室内,“90后”诗人熊锋正教导孩子们写字。对他而言,这不仅是工作日常,更是观察社会、汲取创作灵感的窗口。这位青年诗人刚刚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其创作历程正是东莞素人写作者扎根生活、追寻文学梦想的生动缩影。
熊锋,笔名苏烛,是湖北蕲春人。早年间,父母从湖北来莞创业,他在东莞度过了小学阶段,后来回到蕲春继续上学,留守老家。那段迷茫的年少时光,正是文学给予他救赎。
熊锋在大学修读的是中文系,他疯狂阅读各类经典,进行小说、散文、诗歌等多种文体的自觉训练,文学观逐渐成型。他相信,写作是对世界的凝视,更是对自我生命的重建。
大学期间每个寒暑假,熊锋都主动到父母工厂干活,熟练掌握激光焊接、叉车操作、模具加工等工序。车间的噪音、机油的气味、工友的汗水,这些都成为他诗歌的养分。这段经历后来被他写进诗里,发表在文学期刊《作品》上。
如今,熊锋在长安镇开办硬笔工作室。这个经济重镇有着密集的人流、复杂的阶层,让他能以真实贴近的视角观察生活。“每个孩子身上的气味都不一样,有的孩子带着香味,有的孩子带着机油味,有的孩子带着菜市场的酸菜味,”熊锋说道,有时还会听家长聊起生意挫折、家庭变故、生病困苦,“世界上所有的悲欢离合都在这间教室里。”
他将对生活的深刻体察融入诗歌创作,在诗作《黑雨》中写下“一位刚刚同时失去丈夫和彩虹的妇人”,在《声音共和国》里写到“孤独是一种最不可能的可能性的声音”,用笔触捕捉人间烟火,将哲思融入诗歌意象中。
今年7月,这位青年诗人从鲁迅文学院研修归来,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体悟。他认为,强有力的诗人能将人们的视野重新拉回精神和意志的世界,当代写作者有义务领受这样一份责任。
熊锋选择了清贫但深刻的文学之路。如今他继续白天教学、深夜创作的生活,用诗句缝合现实与理想,用最古老的文字形式,记录这个时代的体温与心跳。
诗歌《黑雨》 淘优配
雨,黑色的雨,断裂的雨
自断裂的云层
断裂落下。
它还在修补着。
徒劳地。
漏檐。它仍未放弃缝合
战场上,
所有已经沦为废墟的房子——
飞鸟,在缝合着天空。
路旁。
一位刚刚同时 淘优配
失去丈夫
和彩虹的妇人
在哭泣
她的眼泪。一再
试图缝合
她,自己。
诗歌《白鹭》
纯粹的白
任何修辞,只是不必要的延伸
而白鹭,
是天空的延伸。
一根遗世而孤立的细腿
如同连接人世的天梯
在一心想飞行的物种眼底:
大地,并非必要
天空,才是我们
完整的肉身。
作者简介:熊锋,笔名苏烛,湖北蕲春人。青年诗人,作品散见于《诗刊》《作品》《当代》《北京文学》《草堂》《扬子江诗刊》等。部分作品译成英、德、法等国语言。
资料来源丨长安融媒体中心,东莞市作家协会
一审 | 张 璇
二审 | 刘 浩
三审 | 何 伟
*任何媒体及微信公号若要转载本文,应提前告知本号淘优配,获得授权后请清晰标注出处为微信号“东莞文联”,否则一律举报抄袭并追究法律责任。
倍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